返回 人性的弱点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『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
第二章 待人的基本技巧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文心阁]https://m.wenxingexiaoshuo.net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1与人相处的大秘诀

    有这样一个例子:屡次结婚的狄文尼兄弟俩,为什么在婚姻方面,会有这样炫耀的成功呢?为什么这两位所谓“公子哥儿”的狄文尼兄弟,能与两位美丽的电影明星,和一位著名的歌剧主角,和另外一位拥有数百万家产的哈顿结婚?这是为什么呢?他们是怎么做的呢?

    圣约翰在自由杂志中,曾这样:“狄文尼对女人的魅力,许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心里的一个谜。”

    他又:“妮格雷这个女人能识别男人,也是一位艺术家,有一次她向我解释:他们了解恭维、谄媚的艺术,比我所看到其他所有人的都成功。这种恭维的艺术,在这真实幽默的时代中,几乎是一件给人忘了的东西,狄文尼对女人的魅力,或许就在这上面了。”

    林肯有次写信开头就:“每个人都喜欢受人恭维。”威利,贾姆士也这样过:“人类天性至深的本质,就是渴求为人所重视。”他并不是“希望”或“欲望”,或是“渴望”,而是“渴求”被人所重视。

    “成为伟人的欲望”可以是天底下唯一可使任何一个人去做任何一件事的方法。

    当然,你可以用一枝左轮手枪,对着一个人的胸脯,那人会乖乖地把值钱、重要的东西给你;你可以用恫吓解雇的方法,在你尚未转身过来前,叫一个雇用的人跟你合作;你也可以用鞭笞,或是恫吓,让一个孩子做你所需要他做的事。可是这些都是粗笨的方法,都有极端不利的反应。

    维也纳一位0世纪最享盛誉的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博士,他曾这样:凡你我所做的事,都起源于两种动机,那是性的冲动和能成为伟人的欲望。

    美国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杜威教授,对这上面所用的字句,稍有不同的见解。杜威博士: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冲动,那是“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”。“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”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,在这本书中你将看到很多关于这句话的内容。

    佛洛伊德所的,“成为伟人的欲望”,也就是杜威所,“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”。

    可以是一种痛苦的,而且急待解决的人类“饥饿”,如果能诚挚的满足这种内心饥饿的人,就可以将人们掌握在他手掌之中。

    寻求自重感的欲望是人类和动物间一项重要的差别。有这样一个例子,那时我是米苏里的一个农家儿童,我父亲饲养一种品种优良的猪和一种白脸牛。那时我们常在牲口展览会中,陈列我们的猪和白脸牛,我们曾经获得几十次的头奖。

    我父亲把蓝缎带的奖章,用针扎在一条白布上,当有亲友们来我们家时,父亲就拿出这条白布来,我握着这一端,他握着那一端,将中头奖的蓝缎带,让亲友们来观赏。

    猪、牛并不在乎他们赢得的蓝锻带,可是父亲却十分重视,因为这些奖品替他带来了一种“自重”的感觉。

    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,假如我们的祖先没有这种“自重感”炽烈的冲动,我们就不会有这种文化,而我们也就与其他动物差不多了。

    这自重感的欲望,激发了狄更斯写出他不朽的名著;这自重感的欲望,使华伦完成了他的设计;同时由于这自重感的欲望,使洛克菲勒积存了他一辈子花不完的钱。正是这种自重感的欲望,激起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,在一家杂货店工作的贫困店员,翻遍了整个堆满杂货的大木桶,找出他用5分钱所买的几本法律书籍,痛下决心去研究。你或许听过这杂货店的店员,他的名字叫“林肯”。

    自重感的欲望,能使你驾驶最漂亮的轿车;穿上最新颖的服饰;谈谈你自己聪明伶俐的孩子……

    然而,也正是因为这种欲望,使许多青少年成为盗匪。前任警察总监玛罗尼曾这样过:“今日一般年轻的罪犯,充满着对虚名的盲目追求,在被捕后他们的第一个要求,就是要阅读把他们写为英雄的那种不上流的报纸。他只要能看到自己的相片,就像跟爱因斯坦、林白、托斯加尼或罗斯福等名人,同样在报上占到篇幅时,他根本没有想到,进受刑室坐电椅是那回事了。”

    洛克菲勒曾捐钱在中国北平建造最新式的医院,帮助了许多他从没有见过面,同时也永远不会见面的贫民,以此得到了自重感。反过来,狄林克做土匪、抢银行、杀人,也是在满足自重感。当警方人员搜捕他时,狄林克奔进人家农舍里,他以他是第一号公敌为荣,所以他大声的:“我是狄林克,我不会杀害你,但我是狄林克!”

    不错,狄林克和洛克菲勒之间最大的差别,就在他们如何获得自己的自重感。历史上有很多名人为了自重感而挣扎的有趣事例。甚至华盛顿都愿意有人称他是至高无上的美国总统;女皇凯撒琳,拒绝拆阅没有称她“女皇陛下”的信件;哥伦布向皇家请求获得“海洋大将”和“印度总督”的名衔;林肯夫人在白宫,向格兰脱夫人像头雌老虎似的吼叫:“我没有请你之前,你怎敢坐在我面前!”

    还有一些百万富翁资助“白特”将军去南极探险,但是附带条件则是,冰山必须取用他们的名字。

    并且,人们还会为了取得同情、注意和一种“自重感”而故意装病。例如麦金利夫人强迫她任职美国总统的丈夫,放下国家的重要事务,要他依偎在她床边,搂抱着她,抚慰她睡去,麦金利夫人以此得到她的自重感;麦金利夫人坚持麦金利在她医牙的时候,陪同她在一起,以此满足她医牙痛楚时被注意的欲望。

    琳哈特夫人有一次告诉我,有个年轻能干的少妇,为了要得到自重感而装成一个病人。琳哈特夫人:“有一天,这妇人不得不面对一种事实——或许是年龄的关系,使她永远不能结婚的事实,想到孤独的晚年就将在她面前展开,可期望的事实在太少了。”

    琳哈特夫人又:“她躺在床上有10年的时间。她年老的母亲,每天上下三楼,捧着碟盘去侍候她。有一天,这位年老的母亲由于过度的疲惫,终于倒地去世,床上的这个病人沮丧了数星期后,她穿衣起床,身上的病也消失了。”

    有些专家宣称,人可能真的会发疯,因为在疯狂的幻境中,一些人可以寻找到冷酷的现实世界上所得不到的自重感。在美国医院中,患精神病的数目,要比患其他病的总和还多。倘若你年龄在15岁以上,又住在纽约州,你有10的机会在疯人病院住上几年。

    然而,精神错乱的原因是什么?没有人能回答出这样笼统的问题。不过,实际上,约有半数以上的精神病,可以归源于生理原因,像脑部受到损伤,酒醉、中毒和由于其他原因所造成的伤害。

    另外那半数则是令人惶恐的部分,其他半数疯狂的人,他脑细胞机构中并没有任何病态。在他去世后解剖检验,用最高性能的显微镜研究他的脑细胞组织,发现他的脑细胞,完全跟我们正常人一样健全。

    但是,为什么这些人会精神错乱呢?曾向一位疯人医院的主治医师(这位医师在有关精神病理方面获得最高的荣誉)提出这样的问题。得出的结果同以上所的那样,许多精神错乱的人,在他疯癫中,找到了真实世界中所无法获得的自重感。这位医师还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:

    “我现在有个病人,她的婚姻是一出悲剧,她需要爱情、孩子和社会上的声望。可是现实的生活,却没有赋予她梦幻中的希望。她丈夫不爱她,甚至于拒绝跟她一起用餐,她丈夫并且强迫她服侍他在楼上房间吃饭。她没有孩子,没有社会地位,终于造成了她精神错乱,而现在在她疯癫的梦幻中,已跟她丈夫离了婚,恢复了她少女时的姓名。她现在相信自己,已嫁给英国皇家贵族,并且坚持要人家称她是斯密司夫人。至于她所希望的孩子,现在她幻想中也已经有了。每次我去看她时,她‘医生,我昨夜生了一个孩子。’”

    这故事很悲惨吧?那位医师对我:“如果我能伸出我的手,去治愈恢复她的清醒,我也不愿意那样做,她现在似乎获得了她真正所期盼的快乐。”

    从整体上讲,精神失常的人似乎要比你我快乐。既然许多人以疯癫为快乐,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呢?他们已经解决了他们的问题。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签出一张百万元的支票给你;或者给你一封介绍信,去见一位有名的人物。在他们所创造的梦境中,他们能找到他们所期望的自重感。

    生活中,如果有人对自重感迫切饥渴,甚至为了获得它,真的成了精神失常。那么,在人们尚未疯癫前,就给他真诚的赞扬吧!这样做,是你我的成就,会有奇迹出现。为什么这样呢?有什么样的奇迹出现呢?

    我们都知道:有史以来,年薪百万元的只有两个人,就是克莱斯勒和司华伯。

    恩地卡耐基为什么要付司华伯年薪百万元,或是000余元一天呢?那是为什么?

    恩地卡耐基付司华伯年薪百万元,那是由于司华伯是位优秀的天才吗?或是由于司华伯对钢铁的制造有特殊的专长?

    以上的问题,回答都是否定的。司华伯不是什么优秀的天才,在钢铁制造方面也没有什么专长。司华伯曾这样告诉过我,有许多在他手下做事的,对钢铁的制造方面比他知道得多。司华伯有这样高的薪金,那是由于他有特殊用人的能力。我问他是怎么做的,司华伯这样:“我认为,我在人群中有激发他们热诚的能力,那是我所具有最大的资源,我充分发展每一个人才能的方法,是用赞赏和鼓励!”

    他又:“世界上最容易摧毁一个人志向的,那就是上司所给他的批评。我从来不批评任何人,我只给人们工作的激励。我是急于称赞,而迟于寻错,如果我喜欢什么的话,那就是诚于嘉许,宽于称道。”

    一般人不喜欢一件事,他会尽量的挑剔错误,如果真的喜欢,他会什么话也不。而司华伯平时所做的,与普通一般人正好相反。

    司华伯又:“在我一生的广阔交往,和世界各地知名之士见面中,我还没有找到一个人,无论他如何伟大,地位如何崇高,不是在被赞许的情形下,比在被批评的情形下,更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。”

    他的非常正确。诚恳的赞赏也是洛克菲勒对待人的一个成功的秘诀。例如有这样一件事:当他的一个伙伴倍德福措施失当,在南美做错了一宗买卖,而使公司亏损了100万元时,洛克菲勒对他并没有任何批评或指责。

    他知道倍德福已尽了最大的努力,同时这件事已告结束。所以洛氏找些可称赞的事来,他恭贺倍德福,幸而保全了他投资金额的60。洛克菲勒这样:“那已经不错了,我们做事不会每一件都是称心如意的。”

    当然,诚恳的赞赏也正是思地卡耐基惊人成就的一项显著理由。思地卡耐基并非私下的,而是公开的称赞他的同仁。

    恩地卡耐基甚至于在他的墓碑上,还称赞他的助手。这是他为自己所写的碑文:“埋葬在这里的,是个知道如何跟比他自己聪明的人相处的一个人。”

    有一次,我曾经为“流行”的绝食所迷,有六个昼夜没有吃东西。那种情形并不困难,到第六天时,似乎比第二天还不感到饥饿。可是你我都知道,如果有人使他的家人或是雇员,六天内没有东西吃,那就犯了罪。可是他们却会6天,6星期,或是60年不给家里的人或是雇员所期盼中得到像食物一样的赞美。

    当年,爱尔法利特仑脱在《维也纳的重合》剧中担任主角的时候,曾这样过:“我最需要的东西,是我自尊的滋养。”

    我们照顾了孩子、朋友,和员工们体内所需要的营养,可是我们给他们自尊上所需要的营养,却又何等稀少。我们给了他们牛排、马铃薯等食物,培植他们的体力,可是忽略了给他们赞赏和那些温和的言语。

    齐格飞,这位闪耀于百老汇、最有惊人成就的歌舞剧家,他屡次把人们不愿意多看一眼、很不出色的女子,改变成舞台上一位神秘诱人的尤物。

    齐格飞很实际,他增加歌女们的薪金,从每星期0元到175元。他也重义气,在福利斯歌舞剧开幕之夜,他发出贺电给剧中明星,并且赠予每一个表演的歌女一朵美丽的玫瑰花。

    可以,正是齐格飞这种奖励和赞赏给了歌女们自重感,使他取得了惊人的成就。

    有些读者看到这里,可能会这样:“这是老套,恭维、阿谀、拍马屁,我都已尝试过那些了,一也没用,这些对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是没有用的。”

    当然拍马屁那一套是骗不了明白人的,那是肤浅、自私、虚伪的,那应该失败,而且经常要失败。可是,有些人对赞赏,出于内心的赞赏,简直太需要了。

    赞赏和谄媚的区别很容易识别出来,赞赏是出于真诚,而谄媚是虚伪的。一个出于由衷,一个出于嘴裹;一个是不自私的,一个是自私的;一个是为人们所钦佩的,一个是令人不耻而扬弃的。

    最近我去墨西哥城的吉伯尔铁匹克官,看到奥伯利根将军的半身人像。半身像的下面,刻着奥伯利根将军的名言:“别怕攻击你的敌人,提防谄媚你的朋友。”

    当然,这不是叫人去谄媚、恭维,这里讲的是一种生活的方法,一种新的方法。

    英皇乔治五世有一套格言,共有六条,悬在白金汉宫书房的墙上。其中一条,:“教我不要奉承或接受卑贱的赞美”。“卑贱的赞美”就是“谄媚”的解释了。我曾经看到一句关于谄媚的话,“谄媚是明白的告诉别人,他想到他自己的种种”。

    利夫华尔特爱默逊:“你用任何的言语,而所要的,总离不开自己的种种。”

    如果我们所要做的,就是用恭维、谄媚,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学会,都可以成为“人类关系学”的专家了。

    当我们不在思考某种确定的问题时,常用我们95的时间去思考自己。而现在如果停止一刻不去想我们自己,开始想想别人的优。

    爱默逊过:“凡我所遇到的人,都有胜过我的地方,我就学他那些好的地方。”爱默逊这样的见解是非常正确,是值得我们所重视的。停止思考我们自己的成就和需要,让我们去研究别人的优,把对人的恭维、谄媚忘掉,给予人由衷、诚恳的赞赏,献出你真实、诚恳的赞赏。

    左右逢源的方法

    许多人受过大学教育,研钻深奥的学问,可是,他们从未发现到,自己的心是如何起作用的。有一次,我替一些大学毕业生、一家冷气装置公司工作的年轻职员,举行一种“有效力的演讲术”的课程,我找出一项资料作个比喻:

    有个人要劝别人打篮球,他话是这样的:“我要你们去打篮球,我喜欢篮球。可是前几次去体育馆,由于人数不足,不能分队对垒。那晚上我们两三人作掷球游戏……不心,我的眼睛给打紫了,不过我希望明晚你们来,我要打篮球。”

    可以,这里这个人没有问过,你需要些什么?他不管别人要什么,只顾自己的感受。可想而知,他这种做法很难取得好的效果。

    欧弗斯屈脱教授曾过:“先激起对方某种迫切的需要,若能做到这就可左右逢源,否则到处碰壁。”

    研究会训练班中有一位学生,叫特许门,是一位电话工程师。他所遭遇到的困扰,是他岁的女儿不肯吃早餐。经常对这女孩责骂、请求或是哄骗,都无法收到效果。

    这个女孩喜欢模仿她的母亲,似乎觉得自己已长大了。所以,有一天早晨,他们把她放在一张椅上,让她做早餐——眼前的情形,正是这女孩心理上的需要。当她正在做早餐时,父亲走进厨房来。女孩看到父亲进来,就:“嗨,爹地,你看,我在做早餐呢!”

    就在那天早晨,女孩没有任何人的哄骗、诱劝,乖乖地吃了两大碗。由于她对这件事感兴趣,满足了她的自重感。做早餐的时候,她找到表现自己的机会。

    另外有个父亲,也是我训练班里的学员,他非常担心他的孩子,原因是这孩子体重很轻,不肯乖乖地吃东西。孩子的父母通常是这样责骂他:母亲要他吃这个、那个!父亲要他快快长大成人!

    这孩子会注意到这些话吗?他不会注意这些,也就像你不会去注意那跟你毫不相关的事情一样。

    一个没有一常识的父亲,会希望一个岁的孩子能对0岁父亲的见解有所反应。后来,那个父亲觉察出来那是不合情理的。他对自己:“那孩子需要的是什么?我如何将我所需要的和他所需要的连结起来?”

    他能想到这些,事情就好办多了。他孩子有一辆三轮脚踏车,孩子喜欢在屋前人行道上踩着这辆三轮车玩。离他们家不远的邻居家里,有个“很坏”的大孩子,他常把这个孩子推下三轮车,自己骑上。

    那孩哭着跑回来,告诉自己母亲,他母亲出来把那“很坏”的大孩子推下三轮车,再让自己孩子坐上车子。这样的情形每天都发生。

    其实,坐下来仔细想想,这孩所需要的是什么?问题究竟出在哪里?不需要作深奥的探索。他的自尊、他的愤怒,他求得自重感的欲望,最强烈的情绪驱使他想报复、痛击这“很坏”的大孩子的鼻子!

    他父亲这样告诉他,只要吃母亲要他吃的东西,他就会快快长大,将来可以把这个“很坏”的大孩子一拳打倒。此时,孩子的饮食问题也就得到解决了!

    现在,这孩子什么都爱吃了,菠菜、白菜、咸鱼,任何其他食物。他希望自己快快长大,去打那个一再欺侮他的“暴徒”。

    当那问题解决后,又有另外一个问题困扰了这位父亲,这男孩有“遗尿”湿床的坏习惯。

    男孩跟他祖母睡一起,祖母早晨醒来摸摸床单,向男孩:“你看,普尼,昨夜你又干了些什么?”

    而普尼则总是这样回答:“不,没有,我没有湿床,那是你湿的。”

    家里父母亲打他、骂他,母亲无数次地告诉他,要他别那样,但是,普尼仍没有改掉他这个湿床的坏习惯。普尼的父母亲自问:“如何让普尼这孩子改过遗尿、湿床的坏习惯呢?”

    普尼所要的是什么?第一,他要一张属于他自己的床——祖母对这件事也不反对。第二,他要穿像父亲一样的睡衣,而不愿意穿像祖母那样的睡袍。祖母已受够了他夜晚的捣扰,使她每夜不能舒服地入睡,如果普尼能改掉他那种坏习惯,她非常乐意给他买套睡衣。

    母亲带着普尼去一家百货公司,以目示意柜台女售货员:“这位绅士要买些东西!”

    女售货员使他感到自重地问:“年轻人,你要买些什么?”

    普尼提起脚跟,站高了些,:“我要替我自己买张床。”

    当普尼看到他母亲喜欢他买的床时,普尼母亲向女售货员又使了个眼色,女售货员就向普尼出那张床的可爱和实用性。于是,这张床就买了下来。

    床买来的当天晚上,父亲回家的时候,普尼跑到门口,大声的叫着:“爹地,爹地,快上楼来看我自己买的床!”

    父亲看到那张床,想到司华伯所过的话,就对这男孩头赞许。

    他问儿子:“普尼,你不会再弄湿这张床了,是不是?”

    “噢,不,不,”普尼连连摇头:“我不会再弄湿这张床的。”

    由于自尊心的关系,这孩子遵守了自己的诺言。普尼再也不遗尿、弄湿床了,因为那是他自己买的床。现在普尼穿起睡衣,就像个“大人”一样,他要做个“大人”。

    生活中,当你要别人为你做些什么时,不要希望别人依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,要多让别人表现!比如:如果你不愿意你的孩子吸烟,你不需要教训他,只需告诉他,吸烟可能使他不能参加棒球队,或是不能在百码竞赛中获得胜利。

    不论是对孩子,或是一头牛、一只猿猴,这都是值得注意的一件事。例如:有一次,爱默逊和他的儿子,想让一头牛进入牛棚。但是,他们犯了一般人所有的错误。他们只想到自己所需要的,没有想到那头牛——爱默逊推,儿子拉。但那头牛正如他们一样,也只想他自己所想要的,所以挺起他的腿,坚持拒绝离开那块草地。

第二章 待人的基本技巧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