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寻村踪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『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
第67章 芋头塘地种芋头 丰年景象美名扬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文心阁]https://m.wenxingexiaoshuo.net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水平潭小组因村边有一片水平如镜的湖泊而得名,水资源丰富,村民们以捕鱼、种植水稻为生。

    大麦地小组以种植大麦而得名,村民们以种植大麦、玉米等农作物为主。

    松树坪小组因村中生长着许多松树而得名,村民们以林业为生,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。

    支锅山小组因山形似支锅而得名,村民们以种植茶叶、核桃等经济作物为主。

    纸厂小组因村中有古老的纸厂而得名,村民们以造纸业为生,传承着古老的技艺。

    吊嘎小组地处深山,资源丰富,村民们以采集山珍、种植药材为主。

    黑沙地小组因土地中含有黑色沙土而得名,村民们以种植水稻、蔬菜为主。

    这19个村民小组,各具特色,共同构成了芋头塘村这幅美丽的乡村画卷。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勤劳耕耘,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。朱兴旺指着地图,向我们介绍每个小组的具体位置和特色,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。

    在这个充满故事的小村庄里,每一块土地都承载着村民们的记忆与希望。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我们将一同探寻这些故事,将这些珍贵的乡村记忆一一记录下来。

    三

    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,洒落在芋头塘村的每一个角落,如同细碎的金子,点亮了这片宁静的乡村。在这里,王兴权和段朝阳如同讲述家谱一般,向我娓娓道来芋头塘村民的日常生活,一幅幅生动而温馨的画面在我眼前缓缓展开。

    清晨,随着第一缕阳光温柔地洒向田野,芋头塘村的村民们便开始了新的一天。王兴权向我介绍,村里的主要经济命脉在于种植业,村民们辛勤耕种着稻谷、小麦、玉米、豆类等粮食作物,同时也不忘种植花生、油菜、烟叶等经济作物,以丰富自己的生活。

    “我们这里的地势得天独厚,非常适合水稻种植。每年春天,村民们将稻种撒入田间,经过几个月的辛勤灌溉和劳作,到了秋天,金黄的稻谷便如波浪般翻滚,预示着丰收的喜悦。”王兴权指着眼前一片片绿意盎然的稻田,眼神中充满了自豪。

    段朝阳接着补充道:“除了耕种,我们还会养殖家禽家畜,如鸡、鸭、猪、牛等。这些不仅是我们的美食,也是我们家庭经济的重要支柱。”

    芋头塘村的村民家庭和睦,尊老爱幼,生活节奏虽然不快,却充满了温馨与快乐。王兴权笑着说:“在我们村里,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小菜园,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蔬菜和水果。夏天,村民们会一起采摘新鲜的瓜果,共享丰收的喜悦。”

    段朝阳补充道:“放学后的孩子们,会帮父母分担家务,如浇水、喂鸡鸭。这些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勤劳和独立,这是我们村里的传统美德。”

    芋头塘村的村民们每年都会庆祝各种传统节日,如春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等。在这些节日里,村民们穿上节日的盛装,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,共同庆祝丰收和幸福。

    “春节期间,我们村里会有舞龙舞狮、放鞭炮、吃元宵等活动,喜庆的氛围弥漫在每一个角落。”王兴权激动地描述道。

    段朝阳笑着说:“端午节时,村民们会包粽子,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。而中秋节,则是我们最期待的团圆时刻,家家户户都会围坐在一起,品尝月饼,赏月谈天,共享天伦之乐。”

    芋头塘村的经济来源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。近年来,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,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显着改善,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。

    “现在,很多村民选择外出务工,他们在省城昆明、东川城区打工,不仅赚到了钱,还学到了很多新知识、新技能。”王兴权自豪地说。

    段朝阳补充道:“虽然外出务工的人多了,但村里的种植业依然是我们的经济支柱。村民们通过种植和养殖,不仅保证了自身的食物供应,还能将多余的农产品带到集市上,增加收入。”

    总的来说,芋头塘村民的生活虽然朴素,却充满了幸福与满足。他们在勤劳的耕耘中,不仅创造了美好的家园,也收获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充满希望的未来。

    四

    各村民小组的故事

    1.在芋头塘村的东北隅,坐落着一片被群山环抱、风景如画的区域——功山梁子组。这里,山峦起伏,绿意盎然,四季更迭,美得令人陶醉。功山梁子组的历史悠久,追溯至明清时期,那时村民们便在此地扎根,以农耕为业,勤劳朴实,这种精神代代相传,成为了这片土地的骄傲。

    在这充满故事的小组中,有一位传奇人物——张大爷。如今九十岁高龄的张大爷,是村里的长者,他的智慧和经验如同山间的清泉,滋养着每一位村民的心田。张大爷的一生,如同一部传奇,他年轻时曾勇敢地投身抗美援朝的硝烟之中,那段历史虽已远去,但张大爷的英勇事迹却如星辰般熠熠生辉,永远镌刻在村子的记忆里。

第67章 芋头塘地种芋头 丰年景象美名扬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