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112章 大荒地村名荒地 余家包迁地变迁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文心阁]https://m.wenxingexiaoshuo.net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大荒地村民委员会,原名大荒地,这个名字如同它的历史一样,充满了深沉与厚重。随着时间的流转,这个村庄的名字也随着地理位置的变迁而演变。从民国时期到如今,大荒地村历经沧桑,见证了历史的变迁,成为了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。
1956年,大荒地村隶属于东川矿区拖布卡区拖布卡乡,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,村民们开始有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年,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,大荒地村归属因民区拖布卡乡,这一变化并未影响村民们的生活节奏,他们依然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,用汗水浇灌着希望。
1958年,随着东川市因民区的成立,大荒地村也迎来了新的变化,它成为了东川市因民区拖布卡乡的一部分。这一年,大荒地村设立了大队,成为了拖布卡人民公社的组成部分,标志着村庄组织形式的正式确立。
1965年,大荒地村正式设立为大队,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,意味着村庄的组织和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年5月,大队被改称为乡,大荒地村成为拖布卡区公所的一部分,这一时期,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。
1988年1月,随着行政区划的进一步调整,大荒地村公所成立,村庄的行政管理更加规范年,东川撤市设区,大荒地村归属东川区拖布卡乡,这一变化使得村庄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。
2000年,村公所正式更名为村委会,这一举措标志着大荒地村的民主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年11月,东川区乡镇机构改革,拖布卡乡与播卡乡合并成立了拖布卡镇,大荒地村也随之更名为拖布卡镇大荒地村委会。
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,大荒地村的名字虽然发生了变化,但其精神内核却始终如一。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,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。从大队到乡,再到村公所、村委会,每一次变迁都伴随着村庄的发展和进步,见证了村民们不屈不挠、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。
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,大荒地村继续向前迈进。今天的它,已经不再是那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,而是一个充满活力、充满希望的新农村。村民们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,迎接未来的挑战,书写着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。
村民的足迹
大荒地村,这个深藏在珙王山脉怀抱中的美丽村庄,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镶嵌在群山之间。这里共有9个村民小组,他们有汉族、彝族、苗族、回族、壮族、白族、哈尼族、傣族、傈僳族、布朗族等多个民族,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共处的大家庭。
新厂沟、大荒地、董家梁子、老干沟、樊家坪子、排子田、余家包、新塘、补味,这些村民小组的名字,如同九颗散落在土地上的明珠,每颗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,每颗都蕴藏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。
新厂沟村民小组
新厂沟村民小组,坐落在珙王山脉的怀抱中,海拔1880米的山沟里,这里曾是民国初年开采铜矿的繁忙之地。岁月流转,山沟的岩石间仍可见到那一段段被历史风化得斑驳的矿道,那是先辈们辛勤劳作的见证。
“新厂沟”这个名字的由来,与这里的历史息息相关。当年,这里的第一批采矿者,因为开采时间晚于其他矿区,未能抢在市场热潮中分得一杯羹,因此得名“新厂沟”。然而,这里的村民们并没有因为名字的由来而气馁,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,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。
在这里,村民们不仅开矿炼铜,他们还充分利用了山沟的自然资源,种植着玉米、小麦等农作物。玉米地里的金黄一片,麦浪翻滚,丰收的季节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。村民们辛勤地耕耘着每一寸土地,用汗水浇灌出希望,用勤劳创造着美好的生活。
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山沟里,村民们便开始了新的一天。他们穿着粗布衣裳,头戴草帽,踏着崎岖的山路,走向矿山和农田。在矿山上,他们挥汗如雨,凿石挖矿,将一锄一锹的铜矿石从山中开采出来。而在农田里,他们则挥舞着镰刀,收割着金黄的麦穗,或是播种着来年的希望。
新厂沟的村民们深知,单一的采矿业并不能保证生活的稳定,因此他们积极探索多种经营模式。他们尝试着种植中药材、发展养殖业,甚至在山沟里养殖起了蜜蜂,利用自然资源发展起了特色农业。这些努力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收入来源,也为山沟带来了新的生机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新厂沟的村民们不仅改善了生活条件,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。在村头的古树旁,村民们会聚在一起,讲述着矿山的故事,传承着祖先们的智慧和勇气。节日里,村民们会穿上节日的盛装,跳起欢快的舞蹈,欢庆着丰收的喜悦。
如今,新厂沟的村民们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,迎接新时代的挑战。他们用自己的双手,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,将“新厂沟”这个名字,与勤劳、智慧、团结和希望紧密相连,传承下去。
大荒地村民小组,
大荒地村民小组,位于海拔2000米的高山之巅,这里是一块被云雾缭绕的神秘土地。这里的村民,如同山梁上的松柏,根深叶茂,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。
第112章 大荒地村名荒地 余家包迁地变迁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