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20章 之汤丹镇田坝村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文心阁]https://m.wenxingexiaoshuo.net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3
资生在朱光荣的指引下,来到了田坝村的一户人家,这里住着一位年长的村民——张新陪。张新陪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,但他的眼神中依然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过去的怀念。他坐在堂屋的摇椅上,微笑着迎接资生的到来。
资生向张新陪说明了来意,张新陪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,热情地邀请资生坐下。他开始讲述田坝村的发展变化和个人经历,声音中带着一丝丝的颤抖,那是岁月在喉咙中留下的痕迹。
“资生啊,你来得正好,我正想跟人说说我们村的变化呢。”张新陪开始讲述,“我出生在这片土地上,从小看着它一点点长大。那时候,我们村可不像现在这样。那时候,村子不大,只有几十户人家,大家都是亲戚,关系亲近得很。”
张新陪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怀念:“那时候,我们村子的生活很简单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每天早上,我跟着父亲去田里劳作,晚上回家后,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,一边烤火一边聊天。那时候的夜晚,星星特别亮,月亮特别圆,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。”
资生静静地听着,不时地点头,他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张新陪的每一个细节。
“后来,村子开始有了变化。”张新陪的声音低沉了下来,“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,村子里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,道路修好了,水电也通了。我们开始有了更多的机会,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,村子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。”
张新陪叹了口气,继续说:“我记得那时候,村里的年轻人回来时,都带着新衣服、新鞋子,还有外面的新鲜事物。他们告诉我们,外面的世界很大,机会很多。于是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离开,去城市里闯荡。”
资生问:“那您呢,张爷爷,您有没有想过离开村子?”
张新陪微笑着摇了摇头:“我?我生在这里,长在这里,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。我愿意留在村里,看着它一点点变好。虽然现在村子里的年轻人少了,但我相信,只要我们努力,村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。”
张新陪的回忆中,不仅有对过去生活的怀念,也有对未来的期许。他讲述着村子里的老房子如何变成了新房,讲述着村里的年轻人如何在外闯荡后又回来建设家乡,讲述着那些年一起劳作、一起欢笑的伙伴们。
资生被张新陪的故事深深打动,他看到了一个村庄在时代变迁中的坚韧与希望。他决定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,让更多的人了解田坝村,了解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奉献的人们。
随着张新陪的讲述,资生仿佛穿越了时空,回到了那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年代。他明白,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历史的组成部分,而田坝村的故事,正是中国农村变迁的一个缩影。
4
在田坝村的走访中,资生遇到了一位年轻的村民,李翠花。她是一位充满活力的姑娘,有着一头乌黑的长发和一双明亮的眼睛。李翠花不仅是村里的美丽风景,更是田坝村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。
资生对李翠花的到来感到十分兴奋,他迫不及待地邀请李翠花坐下,开始询问关于田坝村的传统文化和手工艺。李翠花微笑着,开始向资生娓娓道来。
“资生,我们田坝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。”李翠花的声音中充满了自豪,“我们村子里有许多传统手工艺,比如编织、刺绣、木雕等,这些都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。”
李翠花指着窗外的一片竹林,继续说:“你看,这些竹子,是我们村子里最常用的材料。我们的祖先用竹子编织出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,比如竹篮、竹席、竹编的家具等。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实用,而且美观,是我们村子的骄傲。”
资生好奇地问:“那这些手工艺现在还有人会做吗?”
李翠花点了点头,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:“当然,虽然现在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,但还有一些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,愿意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技艺。我从小就跟着奶奶学习编织,现在我也教村里的孩子们。”
李翠花站起身,走到一个角落,拿起一件正在编织的竹篮,展示给资生看:“你看,这是我在编织的竹篮,虽然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现成的竹制品,但我还是坚持自己动手,因为我觉得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。”
第20章 之汤丹镇田坝村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