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寻村踪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『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
第110章 安乐箐名彝语传 獐子山箐意悠然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文心阁]https://m.wenxingexiaoshuo.net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村民的足迹

    在安乐箐村的村史馆里,何兴荣、刘太昀和李洪三位村民围坐在一张老式的木桌旁,他们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,但眼中闪烁着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。

    何兴荣:见证历史的老人

    何兴荣,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,他的声音洪亮而富有磁性,仿佛能够穿越时空,将我们带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。他的眼神深邃,仿佛能洞察历史的长河,他的话语间充满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岁月的期许。

    “在我们年轻那会儿,安乐箐村还是一片荒芜的土地。”何兴荣回忆道,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沧桑,“那时候的村子,除了几间破旧的茅屋,就只有一片片贫瘠的土地。村民们靠山吃山,种地养家。虽然生活艰辛,但大家团结一心,日子过得还算安宁。”

    他开始讲述起那段艰苦岁月的点点滴滴。在何兴荣的记忆中,村民们每天清晨便起身,踏着露水走向田野。他们挥舞着锄头,一锄一锄地翻耕着土地,汗水浸透了衣衫,却从未减弱过他们的决心。在那个时代,自然灾害频发,干旱、洪涝、虫灾时常侵袭着村庄,村民们不仅要与自然抗争,还要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的灾难。

    “记得有一次,山洪爆发,整个村子都被淹了。”何兴荣的声音低沉了下来,“那时候,大家都不顾一切地救人和抢收庄稼。洪水退去后,村子一片狼藉,但我们没有放弃,大家齐心协力,重建家园。”

    在何兴荣的叙述中,安乐箐村的历史如同一条蜿蜒的小溪,缓缓流淌,带我们领略了村民们坚韧不拔的精神。他讲述了村民们如何用简陋的工具,一砖一瓦地建造起房屋,如何用双手开垦出肥沃的田地,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培育出丰收的希望。

    “我们那时候的年轻人,都是这样,不怕苦,不怕累。”何兴荣说,“我们相信,只要辛勤劳动,就能换来美好的生活。我们世代传承的,就是这种精神。”

    随着岁月的流逝,安乐箐村逐渐发生了变化。新中国成立后,国家开始对农村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发展,安乐箐村也迎来了新的生机。何兴荣回忆说,随着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,庄稼的产量逐年提高,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着提升。

    “现在,安乐箐村已经大变样了。”何兴荣的眼神中闪烁着喜悦,“新建的房屋整齐划一,道路宽敞整洁,村里的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完善。我们的生活,真的是越来越好了。”

    何兴荣的讲述,让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,亲身感受到了安乐箐村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变迁。他的话语间,不仅是对过去岁月的怀念,更是对村民们奋斗精神的赞扬,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。

    刘太昀:勤劳的村民代表

    刘太昀,一个典型的安乐箐村民,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,那是岁月赋予他的智慧和勤劳的印记。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深情,仿佛每一道皱纹都是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。

    “我们村子里的人,无论是回族、苗族、彝族还是壮族,大家都和睦相处。”刘太昀自豪地说,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民族团结的骄傲,“这里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,但我们都知道,只有团结一心,才能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。”

    他带领我们走进了村庄的农田,那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田野,玉米、小麦、土豆等作物整齐地排列着,一片丰收的景象。刘太昀指着一片片金黄的麦田,向我们介绍:“这是我们村的主要粮食作物,村民们世代耕种,这里的水土非常适合它们生长。”

    在农田的一角,我们看到了一些村民正在忙碌着,他们用传统的农具翻耕着土地,汗水从额头滴落,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。刘太昀告诉我们,这里的土地虽然贫瘠,但村民们通过改良土壤、科学种植,使得土地的产出逐年提高。

    “除了种植粮食,我们还种植了许多经济作物。”刘太昀继续说,“比如烤烟、辣椒等,这些作物不仅能满足我们的生活需求,还能增加我们的收入。”

    他还讲述了村民们如何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,如金沙江的水源,以及山上的树木和草药,来维持生计。在金沙江的岸边,我们看到了村民们正在用竹筒和布袋过滤河水,这些河水清澈见底,是村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水源。

    “我们这里的山上有许多珍贵的树木和草药。”刘太昀指着远处的山峦,“村民们会根据季节的不同,采集各种树木的果实、叶子,以及山上的药材。这些资源不仅丰富了我们的餐桌,也是我们传统医药的重要来源。”

    在参观的过程中,我们还看到了村民们制作的竹编工艺品、木雕作品,这些都是他们利用当地材料,结合自己的智慧和技艺创造出的艺术品。刘太昀说:“我们的手工艺传统代代相传,这些作品不仅是我们生活的点缀,也是我们文化的传承。”

第110章 安乐箐名彝语传 獐子山箐意悠然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